Back

沖水前,請看一眼你的便便!10症狀一定要注意

Menu
路過的訪客
#1
2013-10-18 17:03:05

便便烏漆抹黑,可能因你吃了墨魚麵,也可能器官內出血。 怎樣每天檢查便便的形狀、顏色、氣味來愛護我們的身體?


黃先生某天早上發現自己拉出黑色的便便,當下驚惶不已,馬上掛了肝膽腸胃科,經過一番檢查都沒有問題,在醫生的追問下,才想起自己昨天吃了墨魚麵,證實是虛驚一場……。

張小姐上班前都會花一小段時間上廁所,每次沖水前她都會觀察一下自己的便便,有一天她發現平常成條的便便怎麼散開來了,顏色也從黃褐色,變成較深的棕色,雖然滿腹疑惑,但趕著上班的她也只能按下沖水鈕,準備出門上班。

平常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觀察便便?便便又透露了哪些身體的警訊呢?

健康的便便金黃色、帶有裂紋的條狀

●長相:類似香蕉或是帶有大腸裂紋的條狀,落水後微微漂浮在水中,表示便便的水量足夠,不會太過乾硬,如果纖維質吃得足夠,還會帶有些許氣孔。

●重量:約200~300克,可以分成2~3條,每條2~3公分粗。

●顏色:漂亮的黃褐色或金黃色。

●味道:氣味不重,在公共場所解便便,也不會令人尷尬。

●特色:帶有一層透明的薄膜,不會沾黏在馬桶或肛門口,也不需要太多衛生紙,就能擦拭乾淨。

北市聯醫仁愛院區肝膽腸胃科主任陳冠仰表示,便便的次數從一天3次到三天1次都算正常。

從中醫的觀點,每天排便2~3次最佳,「現代人生活緊張、壓力大,特別容易便秘,」北市聯醫中醫醫療部傷科主任黃裕昌說。
從形狀、顏色、氣味 了解便便健康與否

如果你的便便沒有前述健康便便的特徵,那麼就要注意身體是不是發出警訊了,可以從便便的形狀、顏色、氣味來觀察,看看是否需要調整飲食和生活作息,或是身體真的出了狀況。

●1.太細是腸道收縮能力不佳,散狀可能是體內壞菌增多

●2.顆粒羊屎便是水分、纖維攝取不足

●3.水便可能是細菌或病毒感染

便便太細代表腸道收縮能力不佳,才沒辦法製造出條狀飽滿,甚至出現腸裂紋的便便,黃裕昌說,這是體內推動力不足造成的氣虛,可能是進食量不足,或是膳食纖維攝取不夠。

膳食纖維不容易被人體消化酵素分解,主要作用是清除附著於腸壁上的食物殘渣,並幫助便便向前移動,五穀雜糧、新鮮蔬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,應該多多攝取。

如果是散狀的便便,則要注意是不是體內細菌分布失衡、壞菌太多,或是蛋白質吸收失常的症狀。如果情況持續好幾天,調整飲食後也沒有改善,也有可能是潰瘍性大腸炎或克隆氏症,應該進一步就醫檢查。

有些人拉出像羊咩咩般一顆一顆的便便,通常這樣的便便也會又乾又硬,伴隨有便秘的狀況,代表缺乏水分與膳食纖維,腸液分泌不足,腸道蠕動能力較差。

如果情緒一直處於緊張、興奮的狀態,也可能拉出羊屎般的便便。

心因性造成的便秘需要紓解壓力、學習放鬆。如果是飲食失調,則要補充適量的水分與膳食纖維,還有多運動也能改善便秘。
西醫說,水便可能是細菌或病毒感染的急性腸炎。中醫認為,軟便是脾氣虛、甚至是陽虛造成,可能有過度飲食、消化不良的現象。

●4.灰白色代表膽汁阻塞 需檢查肝膽胰功能

●5.解黑便 可能是胃或十二指腸出血

●6.鮮紅色是下端小腸或大腸出血

●7.墨綠色便便 可能有細菌感染

如果便便出現灰白色,有可能是膽管結石,膽汁下不來,無法參與糞便代謝,因此便便沒有膽汁代謝後產生的黃褐色,而出現灰白色的便便。此時,患者的尿液和皮膚也會因為代謝膽汁而變黃,需要進一步檢查肝、膽、胰臟功能。胰臟前端或總膽管長腫瘤,也可能使膽汁阻塞,產生灰色便便。

便便呈現瀝青黑色,代表遠端腸胃出了狀況,可能是胃或十二指腸出現潰瘍,黑色來自血液在胃中氧化變黑的顏色,如果出血量很大,便便可能變成黑糊狀。

暗紅色則可能是下端的大腸潰瘍、出血,血液還來不及氧化就直接排出,便便才會呈現鮮紅色。

黃裕昌提醒,如果血液沒有混入便便中或是直接滴在外面,則可能是壓迫痔瘡的出血,可以和腸胃內的出血作區隔。

墨綠色的便便常見合併腹瀉,可能是腸道發炎,有細菌或病毒感染,通常也伴隨有腐敗酸臭的氣味,表示體內有害菌孳生,包括大腸桿菌、沙門氏菌、霍亂弧菌等等。

另外,攝取較多碳水化合物或深綠色蔬菜,還有服用抗生素、鐵劑和綜合維他命等,也會讓讓便便呈現較深的綠色,不用過度緊張。
如果吃了容易染色的食物,例如富含鐵質的豬肝、豬血或櫻桃、火龍果等都可能使便便顏色偏深棕色。

陳冠仰建議,觀察48小時排除飲食攝取的影響後,可以就診,也可以將便便帶到門診中作進一步檢查。

●8.便便惡臭 可能是蛋白質、脂質攝取太多

●9.臭酸味 可能是碳水化合物吃太多

攝取足夠纖維的便便通常不會有太重的氣味,一旦攝取太多蛋白質、脂質,便便容易產生硫化氫或阿摩尼亞的臭味。攝取食物若偏向碳水化合物,味道則會比較酸,也較容易腹瀉。

●10.注意排便習慣是否突然改變

除了便便的形狀、顏色、氣味之外,也要注意排便習慣是否突然改變,例如突然間持續的便秘,以及排便時「裡急後重」的感覺(也就是急切地想上廁所但最後的產出卻不多),都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,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系主治醫師鄭浩材提醒。

注意飲食、運動與排便訓練就能輕鬆「助便」

約6公尺的小腸和1.5公尺的大腸中布滿大大小小的自主神經,因此研究腹部神經系統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麥克‧傑森(Michael Gershon)教授提出「腸道是人的第二腦」概念。不管其他器官有多好,如果排便不夠順暢,就會從內而外產生很多問題。

中醫認為肺與大腸互為表裡,肺主皮毛,便便不順暢皮膚一定不會好,一旦便秘,皮膚就容易暗沈、沒有光澤。中醫理論也提到,「陽明(中焦,腸胃系統)絡腦」,如果排便不順,體內毒素升高,頭腦也不會清晰。
排便不順還會增加血管壓力,因此,很多高血壓患者都有便秘的問題,可見排便順暢的重要,「腸胃好,人不老」不只是台詞而已。

要使排便順暢沒有速效的方法,還是得從日常生活做起。現代人水分補充嚴重不足,喝水能幫助代謝,是創造良好腸道環境的第一步。中醫師黃裕昌認為,每天喝2500cc以上的水分才足夠。不少西醫則主張至少要喝足你的體重乘以30cc的量。

其他原則是營養均衡、多吃原形食物(未加工的食材)、多運動,都可以幫助腸道蠕動。

中醫經絡養生理論提出,早上5~7點走大腸經,最好晨起如廁,排泄前一天身體代謝的廢物。按摩穴位也有幫助,可以從橫隔膜下方,沿著肋骨往下,再到肚臍下方,畫一個菱形,還有用雙手交替在腹部畫圓都可以幫助排便。

有些人出現便意時,常常忍住沒有馬上排便,久而久之,腸道反射到腦部的神經就會遲鈍,導致習慣性便秘。最好固定排便時間,而且每次上廁所都要專心,10分鐘內如果沒有排便,就先暫停。
很多人拿了報紙、雜誌,或一邊玩手機、平板電腦,在馬桶上坐了30分鐘還是沒排便,反而會導致習慣性排便不順與便秘,更可能造成痔瘡。

嚴重便秘的患者吃纖維補充劑、腸子蠕動劑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,過度依賴藥物將使腸道蠕動功能更差,患者應配合飲食、運動與排便訓練,才能輕鬆「助便」。


轉載:康健雜誌

沖水前,請看一眼你的便便!10症狀一定要注意

Menu
要先登入才能發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