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

權威名醫教你提早發現病徵

Menu
Emily
#1
2015-06-22 19:36:08

老祖宗說的好,「上醫治未病、中醫治已病,下醫治末病」, 在預防重於治療的鐵律下,平日就該警覺身體傳出的訊號, 尤其正確理解反映身體機能的數字, 才能進行精準的健康管理。 一個數字,代表一個密碼,解讀它、看懂它、改善它, 健康之道就在其中。




說到健康,人人都知道很重要,很多人也自 認重視健康,還宣稱,「我都定期進行健康檢查!」但若進一步觀察,有人花上兩天做檢查,報告出來,聽完醫師解讀後,一旦認為沒有立即的健康危機,就把健診 報告束之高閣;或者,有人領到醫師的健康改善計畫後,起先還認真執行,沒多久就「三天打魚,兩天曬網」,最常見的心態就是,「今天沒時間,改天再開始」, 這時就出現以下對話︰


老王:上周健診,醫師給什麼建議?
老周:我的血壓、血脂數字都不好,醫師說要飲食清淡,蔬菜也吃太少,還建議我每天至少運動三十分鐘。
老王:今天下班跟我去健身房吧。
老周:不行,小謝約了我吃麻辣鍋,吃完我們還要去唱KTV,改天吧。
老王:醫師不是教你多運動?
老周:沒關係啦,我現在每天都喝上兩大罐果汁。


老周的回答,凸顯了他對自己的健康採取「明天再開始」的態度,喝市售果汁來代替「吃蔬菜」的認知更是大錯特錯,尤其市售果汁多添加大量糖分,和吃蔬菜根本是 兩回事。這種對自身健康問題的輕忽及錯誤的健康知識,可以想見「三高」(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)已偏高的他,日後恐成為中風高危險群。


人的身體是「耗材」,隨著年歲增長,身體器官的老化是不可逆轉的,但能透過平日妥善保養愛惜,來增長「使用年限」。只是大多數的人都心存僥倖,非得等到病灶發作,甚至必須進醫院診療,才意識到嚴重性。


「健 康管理就像理財,而財沒理好,頂多變窮,但健康數字沒管好,可是會致命的!」國泰健康管理顧問公司預防醫學部部長陳皇光指出,許多人認為,「生死有命、富 貴在天」,或認定家族遺傳的基因就決定了身體好壞,殊不知,定期健康檢查、追踪健康數字,並像理財般地細心經營,是可以延年益壽的。

打敗基因魔咒!
先天遺傳,可以靠後天預防


在公家機關上班的林小姐,家族三代都有糖尿病史,除了爺爺、奶奶是患者,爸爸和八個兄弟姊妹更無一倖免,其中五叔三十九歲就得病,與糖尿病對抗了三、四十年,六姑更因此臥病十多年,臨終前還失明。


從小就感受到糖尿病陰影的林小姐以為,這輩子避不開基因魔咒了,但她發現,年紀最小的叔叔透過飲食、運動的控制,六十歲以前,都不曾有過糖尿病困擾,直到六十歲才罹患輕微的糖尿病,這給她打了強心針,「原來先天遺傳,可以靠後天預防。」


林小姐除了效法叔叔的養生習慣,更進一步奉行「數字管理」,每三個月就抽血檢查,一旦數字快要破表了,便展開嚴格的飲食控制並強化運動,如今快要六十歲的她,血糖保持正常,成功遠離糖尿病的威脅。


但 像韋小姐卻是對比的案例,家族中無人罹癌的她,竟然在二十七歲就罹患大腸癌。她的大學同窗徐小姐回憶,韋小姐的生活作息向來不正常,三餐也不規律,經常不 吃早餐,更從不吃綠色蔬菜,某次下腹疼痛,起初以為是婦科疾病,沒想到是罹患大腸癌。為了拿掉腫瘤,她多次開刀治療,並因此裝上人工肛門,與病魔纏鬥了一 年後往生,「她一輩子都沒交過男朋友,人生最美的回憶,她都沒有!」如今回想,徐小姐仍無法釋懷。


數字會說話!
管理健診數據,靠自己掌握


在現代社會,人人聞「癌」色變,國人十大癌症中,大腸癌更是連續七年居冠,飲食習慣不佳,便是導致罹病的主因之一。長期大量攝食高溫油炸、炭烤肉品、高鹽高糖食品,且經常外食者,「中獎」機率極高。

但放眼台灣的餐廳、小吃店,料理方式還是偏油膩,讓習於外食的三高族群,等於處在致病陷阱中。


事實上,定期健檢,是掌握健康狀態最簡單的 方法,但並不意味著把管理健康的工作就此交給健診中心或醫院,更不是健診做完就結束,而是應該透過健診的結果,調整平日飲食、生活作息,尤其不能對器官檢 查的數字「冷感」、「無感」,最好了解每個數值代表的意義,再配合自己的年齡、狀態來加以調整。


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身 為老人醫學專家,自己也定期健檢,他特別關注「三高」,四十四歲的他說,男生四十歲、女生五十歲開始,血糖、血脂、血壓就容易上升,而且這三個數字上升, 累積下來的風險就是血管堵塞,而且「三高數字愈高、持續時間愈久,血管阻塞就會愈嚴重。」一旦沒有管控好,可以說後患無窮。


美國一項針對高血壓的終生發展風險研究就指出,血壓與降低死亡率呈現正相關,其中收縮壓(一般標準值為一二○mmHg)若能降低二mmHg,可降低六%中風死亡率、 四%冠心病死亡率,一旦收縮壓減了五mmHg,中風死亡率就可降低一四%,冠心病死亡率則可降低九%,可見控制三高的重要性。


然而,許多 人依舊輕忽健檢的重要,認為花大錢又沒什麼用,陳亮恭的看法是「健檢要有目標和目的性」,可以依據身體狀況,如果沒什麼異樣,只想確定自己有沒有三高,可 以利用政府補助:年滿四十歲以上、未滿六十五歲,政府每三年補助一次;年滿六十五歲以上每年補助一次,進行檢查。


其次,如果家族有糖尿病、大腸癌之類的病史,而且遺傳傾向強,可加一些癌症的檢查,政府也免費提供四種癌症篩檢(年齡層各不相同)。

除此之外,自己若有特別關心的疾病風險,就另外追加檢測項目。


當然,近年許多健診中心會推廣磁振造影(MRI)或正子電腦斷層造影 (PET)檢查,各有優點及局限性,簡單來說,磁振造影對實體器官如肝、膽、乳房等有效,但無法檢查腸胃等中空的器官,此時可以加做腸胃鏡檢查;女性則建 議加做子宮頸抹片檢查。陳亮恭提醒:「核磁共振檢查出子宮頸病變時,可能已經一期。抹片檢查不但簡單方便,而且在零期就能發現。」


甩掉過時常識!
建立四個觀念,過無病人生


只不過,隨著平均餘命不斷增長,醫學發展進步,自我健康管理的觀念,都要跟著與時俱進,千萬別停留在舊時代。以國民病肝病為例,掌握肝臟問題,過去以為驗肝功能指數(GOT、GPT)就夠了,但其實,現在注重「胎兒蛋白」,同時再配合超音波檢查。


「國人的健康數字觀念應該好好地被教育!」國內肝病治療權威、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許金川強調,在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,健康數字的知識看似唾手可得,但不是觀念過時,就是資訊片段,反而造成誤導。


此外,人體的病因本來就很複雜,解讀健康數據需要專業知識,但盡信師,不如無師,每個人還是應該對切身有關的健康數字具備基本認識,而且在順利與健康數字對話,精準做好健康管理之前,不妨先具備以下觀念。


觀念1:選對關鍵數據

一本健檢報告,密密麻麻的數字令人眼花,不妨與醫師討論,依身體狀況聚焦在最切身的指標。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陳俊旭提醒,健康數字最好具備「敏感性」和「特異性」,如量測肝功能的GOT和GPT,前者特異性不足,後者則是敏感性不足,醫界已漸漸捨棄不看了。

觀念2:釐清參考數據

許多人以為,健檢數據只要不在正常值內,就是生病了,其實不然。中山醫學大學教授王進崑分析,健檢項目的正常值,只是常態數值,也就是取九五%健康受測者的數值訂為正常區間,但不排除有人例外。


另外,隨著各家醫院檢測的儀器、實驗方法和試劑,正常值也各有所異,以收縮壓為例,一般正常值落在一二○mmHg以下為準,但也有醫院以一三○mmHg為正常值,此時最好依檢驗單位提供的參考值為準。


觀念3:綜觀佐證數據

首先是不同時期的比較,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魏崢表示,看健康數字應拿自己在不同時期、同一個項目來比較,若數字惡化就要小心,即使數字還落在正常值,也要警覺。以腫瘤標記來說,很多罹癌者的腫瘤標記數值都落在正常值內,但隨著癌細胞增生,指數卻會隨之增高。


其次,可多看幾個相關數據或配合超音波檢查、個人風險值(如家族病史、個人生活習慣)來加強確認,例如判斷肝癌,除了看AFP(甲型胎兒蛋白)指數,更可從是否為B、C肝帶原及腹部超音波來確診。


觀念4:彈性微調數據

陳亮恭也提醒,一般的健康正常值都以十八至六十五歲的成年人為樣本,但老年人因生理狀況不同,得有所調整。


以 BMI(身體質量指數)來說,青壯年的正常值為十八.五至二十四間,但一項針對七萬多名的台北市老人健檢的個案追踪發現,BMI值介於十八.五和三十五之 間者,死亡率都不高,因此銀髮族的BMI上限可上調至三十五,畢竟老人多病,病了就需要養分,只要不過重,微胖反而對老人有利。

總之,數字是死的、人是活的,本刊整理出十個較常見的健康數字,邀請權威名醫解碼,以建立正確看健康數字的觀念,提供讀者活用它,並管理它,就此遠離疾病,健康生活!


從走路到飲食,你現在就該關心的健康數字!

非懂不可10個健康密碼
解碼1:全素吃了二十年,為什麼還會中風?
吃素易缺「好膽固醇」 心臟病風險飆十倍

解碼2:低油、低鹽、只愛吃麵包 竟得了糖尿病?
麵食讓血糖波動劇烈 空腹測量易失準

解碼3:吃降血壓藥,也要提防心肌梗塞?
血壓正常但脈壓差過大 是血管硬化警訊 

解碼4:CEA檢查都正常,還是會有腫瘤?
排便習慣改變是罹癌?大腸鏡篩檢準度高 

解碼5:吃素者血紅素低,服用鐵劑出現噁心症狀!
貧血別亂補鐵 測平均血球容積找出類型

解碼6:夏天也畏寒,是甲狀腺作祟? 
甲狀腺不對勁?不能只看T3、T4 

解碼7:肝指數正常的硬朗阿嬤 發現肝癌半年辭世
肝癌末期仍能活跳跳 驗肝得緊盯AFP

解碼8:25歲妙齡女 吃中藥減肥吃到腎萎縮?
黑心藥材傷腎 腎長度縮0.4公分就報廢了 

解碼9:新家裝潢竟釀成洗腎悲劇
提早發現腎衰竭信號 得先掌握eGFR 

解碼10:家庭主婦不菸不酒 健檢已是肺腺癌末期
腫瘤標記不只一種 檢測癌症要搞對分項

轉載:今周刊2015/6/18

權威名醫教你提早發現病徵

Menu
要先登入才能發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