財政部指出,有關推動囤房稅部分,考量衝擊層面大,為避免影響一般購屋者及租屋者生活負擔,允宜審慎考慮囤房定義、轉嫁成本、城鄉差距、供給量未必提升、韓國前車之鑑等五大風險。
首先,囤房定義困難且複雜度高。財政部指出,現行房屋稅對於非自住住家用房屋係按「縣市歸戶」課徵,由地方政府視實際情形在法定稅率範圍內規定徵收率。目前台北市就該類房屋訂定差別稅率,該市轄內之區域發展差距小,適用較無爭議。如擴大到不同縣市,因城鄉差異大,例如,台北市與台東縣之房屋,若按相同標準課徵,恐引發爭議。又需考量繼承之持分房屋是否算1戶,及持有戶數達幾戶(應否考量面積大小等)才算囤房等問題,複雜度高。
第二,房屋稅額易轉嫁予承租人,租屋市場之房東多為相對優勢,如對房屋課徵較高持有稅,將提高房東之持有成本,房屋可能將增額稅負轉嫁給承租人,甚或造成加碼超額轉嫁情形,反致租金上漲,對剛就業之青年或經濟弱勢者,增加其生活負擔。
第三,城鄉房屋價格差距大(例如:台北市1間房屋價上億元,其價值可能超過南部數間房屋之總價值),訂定全國統一標準不易。
第四,對於資金雄厚之屋主,增加持有稅,尚無法促使其釋出(出售或出租)房屋,以增加市場房屋之供給量。
第五,依據韓國25輪打房政策之經驗,加重持有稅抑制房價及囤房之效果不彰。
工商時報2021/3/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