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遺症難收拾 奢侈稅肥了農地、工業地
2015-12-26 · 住友不動產 · 房地新訊 · 人氣:717
奢侈稅退場倒數計時,回顧政策上路四年多來,雖讓房市交易降溫,卻助長了農地、工業土地的投機炒作,影響層面更大。如此結果或許是始料未及,卻也提醒政府未來制定政策應更謹慎。
奢侈稅在2011年初高房價成為民怨之首的氛圍下推出,在民氣可用下,財政部2月初提出方案,2月24日向馬總統報告,4月15日就三讀通過,前後不到三個月。
但如此迎合民意、倉促推出的政策,上路後問題一大堆。房市交易確實冷了,短進短出的投機客也幾乎立即從市場消失了,然而由於奢侈稅將農地、工業用地等非都市計畫土地排除在外,大批炒樓資金從大台北外移,不但宜蘭、花東農地驚人飆漲,各地工業區土地也炒翻天。
農地炒作讓想種田的買不起田地,工業地炒作則是讓想蓋工廠的蓋不了廠房。前者讓各界擔心後代子孫糧食問題,後者影響更直接,在投資不振下,國內經濟景氣每下愈況。
奢 侈稅制定不完善帶來的後遺症還不僅於此。當初政策擬定為免「錯殺」無辜,列出不少排除條款,包括自住、因工作因素賣屋可免課奢侈稅等,對專業投資客來說, 這些是鑽漏洞逃稅的管道,但不少一般自住民眾並不清楚其中眉角,以為只要自住,二年內賣出可以免稅,卻不知若是曾短暫出租、借公司登記使用等都不適用「自 住」定義,仍被課重稅;如果當初沒有排除條款,就不會賣屋,也不會被課到。
再看奢侈稅政策目的之一,也希望抑制房價,但是投資客不炒都市地段,資金往外圍地區流竄,致非都市房價反而急漲,也凸顯單靠奢侈稅只是治標不治本的侷限性。如今房地合一新稅上路,終於看到房價漲勢趨緩,但奢侈稅留下的後遺症短期恐難解決。
聯合晚報2015/12/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