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市價量齊揚 真相是失衡式擴張
政府實施健全房市措施,今年來不斷打炒房,但房市卻價量齊揚,財政官員解釋,主要是台商回流帶動實質投資所致。政府為經濟數據亮眼沾沾自喜之際,仍有一大群民眾感受到「薪水跟不上房價」,其實凸顯出政府輕忽疫情後遺症,在K型復甦下,所得分配已經更加惡化,一旦泡沫吹破,不堪設想。
政府找不出解方
央行預估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百分之五點七五,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則預估經濟成長率可達百分之六,但這卻是「失衡式擴張」。
元大寶華董事長梁國源預警,台灣出口強勁,經濟成長亮麗,但五月本土疫情重創服務業,導致內外需嚴重失衡、產業復甦樣態分岐;強勁的出口反彈有效緩解疫情衝擊,但也掩蓋了當前內外需嚴重失衡的問題,令人擔憂。
在K型復甦下,出口亮麗的同時,國內失業率卻提高、無薪假人數增加、房價上漲,許多民眾苦不堪言,年輕、弱勢族群成為受害者,政府政策卻找不出解方。
以打炒房為例,立委張其祿表示,房市價量齊揚,薪水不漲但房價漲,韓國也是不斷打房但房價卻仍不斷上漲,顯示經濟成長、資金回流與熱錢氾濫,以及低利率是房價上漲的三大原因。
全球性泡沫經濟
全球都在印鈔紓困,房市、股市一起狂飆,尤其是美國狂灑錢但也導致美國債務破表面臨違約問題,若無法解決將導致政府無法運作,股市將會崩盤。
中國大陸也面臨超高風險,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就認為,恒大風暴是中國大陸經濟泡沫將至的徵兆。
在熱錢亂竄下,全世界都是泡沫經濟,靠著地產價格暴漲所堆積的泡沫經濟,一旦快速破滅,更可能會危及金融體系的穩定。
張其祿說,這是「灰犀牛」,是極可能發生、影響巨大,卻被忽視的威脅。
楊金龍則表示,央行接連推出三波信用管制措施,目的就是要避免房市泡沫,並維持金融穩定,第三季理事會決議政策利率不變,就跟K型復甦有關,因為現在還在紓困振興階段,升息不是好的工具。未來美國若升息,再看國內通膨及防疫情況,「也許我們也會考慮(升息)」。
聯合報2021/10/1
【延伸閱讀】轉載:國發會
■什麼是 K型復甦(K-Shaped Recovery)?
- K 型復甦是全球金融危機以來,經濟學家用來形容「經濟兩極化」說法,K字母的上半部顯示金融市場的上漲趨勢,下半部則隱含實體經濟的衰退,呈現金融面與實體面走勢分岐的現象。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(Paul Krugman)在2020年8月20日紐約時報(The New York Times)專欄撰文,認為美國正經歷股市樂觀、勞動階層失業的現象,顯見股市盛況與就業、國內生產毛額(GDP)脫鉤,華爾街並以「K型復甦」(K-shaped recovery)來比喻此現象。(圖1)
- 不同產業間亦呈現另一型態的「K型復甦」現象,後COVID-19疫情時代下,高科技、軟體服務、醫療、零售等業受益於遠距醫療、民生必需品供應而快速恢復,為字母K的上半部(圖2);旅遊、航空、娛樂等產業則受到社交限制等措施而短期難以復原,為字母K的下半部。 (圖2)